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玩意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乔伊鲁科蒂亚(Choirokoitia)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点是一个保存得特别完好的考古遗址,这些遗迹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些发掘的物品向人们展示了大约存在于公元前7000年的整个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的社会生活情况:防御性的城墙、圆形的建筑物以及坟墓。这里的村落都与世隔绝,除了河流,人们还修筑了一道2.5米厚,最高处3米高的石质坚固长墙以制造一个封闭而安全的环境。只有通过长墙的几个入口方可进入村落内。
这里的人居住的房屋都是圆形的,有了专门的坟墓,不再是随便的掩埋了。这里的居民点很好的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为人类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通过对于这里的发掘,考古学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地中海沿岸的这些地区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这个遗址的居民的后代,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大卡萨斯的帕魁姆考古区(Archaeological Zone of Paquimé, Casas Grandes)在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达到了鼎盛时期,它当时作为贸易和文化纽带连接着现在美国西南部地区和墨西哥北部地区,以及中美洲其他一些高度文明的民族。据研究者们推测,3500多人曾在此居住,但对于其语言和民族的归属问题却一直难下定论。
帕魁姆以其土坯建筑和T型门而闻名,为北美洲的土坯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证据。但在整个考古带中,被挖掘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它的楼群建筑风格具有美洲绿洲文明的特点,展示了史前建筑师娴熟高超的技艺。在这个城市的西面有一系列建筑,大概是用外面涂着花色石灰的石子建成的,这儿曾是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中心。
特洛伊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Site of Troy)展现的是从公元前3000年到到公元前350年间,从内向外发展而来的多层重叠的历史遗迹。目前知道的一共有九层。第1~5层相当于青铜时代早期,第6、7层属青铜时代中期和晚期,第8、9层属早期铁器时代。
不论考古学家们把特洛伊考古遗址认定为第几层,施里曼和以后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找到能够证明它就是荷马史诗中特洛伊的可靠证据。从考古学家搜集到的证据来看,第6层与第7层在某些细节上与荷马对特洛伊的描写颇为一致,但这两层的遗迹极其贫乏,远不像荷马在《伊里亚特》中描写的那么宏伟。
巴鲁米尼的努拉格(Su Nuraxi di Barumini)是公元前2000年后期的青铜器时代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防御建筑。考古证明,人类在撒丁岛铺筑长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或称凿石时代。考古学家在此处还发现了几种大约出现于10万年以前最原始的石制品工具。
远古撒丁岛最原始的居民,建筑了一簇很特殊的石砌截顶圆锥形石堡,叫努拉格。主要的建筑形状像碉堡,内分三层,底层贮藏粮食等物,有的底层中央还挖有水井。主建筑周围则是比较低矮的石屋,呈圆形,一座挨一座,当时的人们把“努拉格”作为居住的房屋和防御的堡垒。这种古建筑群遍布全岛,尚存7000个,其中巴鲁米尼地方保存最好。
勒沃卡、斯皮思城堡及相关文化古迹(Levoča, Spišský Hrad and the Associated Cultural Monuments)
斯皮思城堡(Spiš Castle)建于12世纪,坐落在斯洛伐克中部高出海平面634米的岩石层上,1464年之前,斯皮思城堡在名义上属匈牙利王国所有。1780年,城堡遭遇大火,之后化为废墟。1945年后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收。1970年之后,开始了城堡的调查和修复工作。1993年之后则是斯洛伐克政府的所有地。斯皮思城堡街景
斯皮思卡卡皮图(Spišská kapitula)拉位于小镇高处,现为小镇的一部分,起初是一设防的宗教建筑群,当然是这个古老的封建遗址上最令人称奇之处。在由防御墙围绕的椭圆形区域内,像迷宫似的狭窄街道蜿蜒而上,直通高处的圣马丁教堂(Katedrála svätého Martina)。这座教堂始建于13世纪,后来不断扩建,揉合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风格。这儿的农村很舒服
毛尔布龙隐修院(Maulbronn Monastery Complex)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了,1147年,来自阿尔萨斯的12个修士仿照勃艮第地区西多会修道院风格建成了莫奥尔布朗修道院。教士们在此生活了390多年,他们在此严格地按照西多会教义进行修行。1556年在宗教改革以后,符腾堡公爵克里斯托弗下令在此修建一座新教教会学校,莫尔布龙修道院也相应地被转化为一所新教神学院,并延续至今。
修道院外围有高墙环绕。主建筑建于12世纪到14世纪,修道院内的教堂建筑风格介于罗马式和哥特式之间,它对以后哥特式建筑盛行于中欧、北欧有着深远的影响。 莫奥尔布朗修道院水利设施举世无双,有精心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引水渠以及水库等。
塔瓦兰格的耶稣和巴拉那的桑蒂西莫-特立尼达耶稣会传教区(Jesuit Missions of La Santísima Trinidad de Paraná and Jesús de Tavarangue)传教区遗址是由耶稣传道会的会员于17世纪创建的,16世纪末期,耶稣会的会员们便迁入到这块素以瓜伊拉而闻名于世的城镇。对于宗教在南美的入侵及探索的过程中,这些耶稣会的会员们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玻利维亚也有奇基托斯耶稣传教区。
塔瓦兰格的耶稣和巴拉那的桑蒂西莫—特立尼达耶稣会传教区的教堂,大都坐落在岩石的巨大深坑中,几乎没有高出地平面。精雕细琢的教堂像庞大的雕塑,与埃洛拉的庙宇一样从坚硬的岩石中开凿而成。
霍雷祖修道院(Monastery of Horezu)建于14世纪,修道院内的尖塔高度与后殿相同。门廊由10根方形石柱支撑,朝向大厅,门廊上镶刻着文艺复兴后期的作品,现在有90%左右保存完好。霍雷祖修道院内的长方形的教堂,是埋葬王族的地方。教堂里陈设着雕木家具,门上的雕饰具有巴洛克风格。霍雷祖修道院街景,可以一直进去。
霍雷祖修道院的建筑及教堂饰的木雕家俱。借签了马巴罗克金属饰物树叶装饰图案。艺术大师、石工、石匠、木雕家、人物画家和壁画画师们用了近十年时间来完善这座人注目的修道院建筑群。这里有两位罗马尼亚妇女在洗东西
德里的顾特卜塔及其古建筑(Qutb Minar and its Monuments, Delhi)建于13世纪早期。这座红砂石尖塔高72.5米,基座直径14.32米,塔峰直径2.75米,从下往上逐渐变细,塔身棱角状和圆状的凹槽装饰穿插出现。据说,顾特卜塔原来有7层,现仅剩5层,每层间由一个环形阳台相隔。第一层高29米,第二层高15.5米,以上各层递减数米。
周围的考古地区包括一些墓葬建筑:著名的有建于1311年的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精品阿拉伊-达尔瓦扎门;以及两座清真寺,其一是库瓦图伊斯兰清真寺。该寺是印度北部最古老的清真寺,其建筑材料取自20余座婆罗门寺庙。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由几亿块小骨头聚积而渐渐形成,继而埋藏在海底,直至后来,强烈的海潮和风力终令这些岩石暴露水面,成为现时著名的十二使徒岩。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壮阔雄伟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12座岩壁,只剩下7个半,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击使其中的3个已经坍塌。十二使徒岩附近的另外一个景点伦敦桥(London Arch)也缓慢地受到海浪的侵蚀。点一下那个穿绿衣服的女人,就能慢慢走到崖边,看到十二使徒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