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玩意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坎佩切历史要塞城(Historic Fortified Town of Campech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17年,这里早在玛雅文明时期就是一个部落,当时有3000多个建筑物和一些纪念碑,其中的一部分遗址至今依然可见。坎佩切是一个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殖民城市,也是一座历史要塞城市,是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建立的。其外墙和系统的防御工事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目的是捍卫这个加勒比港口免遭来自海上的袭击。
为应对袭击,1686年殖民当局决定建筑防御工事。护城墙全长2560多米,在城市的主要部分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8个防御用的棱堡位于角落。至今,这些防御用的堡垒依然可见。逛一逛坎佩切古城啊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西递古村街景、宏村街景。全球最美的村庄还有:匈牙利的霍洛克古村、日本的白川村、捷克的霍拉索维采、斯洛伐克的伏尔考林耐克、英国的拜伯里、挪威的雷纳
西递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以及祠堂3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至今已有800余年,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
博伊谷地的罗马式教堂建筑(Catalan Romanesque Churches of the Vall de Boí)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西部耶达省的比利牛斯山区。在这个加泰罗尼亚人居住的山谷中,散落着博伊、陶尔、巴鲁艾拉、坎德特等8个小山村。每个山村都有至少一座罗马式教堂,它们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这个教堂Santa Eulàlia d'Erill la Vall也是罗马式。洒家喜欢这种房子,很有感觉啊。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它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到12世纪末,以厚重坚实的墙壁、高大巍峨的塔楼和半圆形拱穹结构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特点。
陶尔村的圣克莱门特教堂(Sant Climent de Taüll)由罗达主教于1123年12月10日主持落成祝圣典礼。教堂被圆柱形廊柱分为三个殿,并建有三个半圆形穹顶。教堂旁矗立着六层高的钟楼,与教堂主体建筑浑然一体。
陶尔村的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e Taüll )同样落成于1123年,18世纪曾作为陶尔分教区的市政厅。建筑与圣克莱门特教堂极为相似,由三个殿构成教堂主体建筑。
奇洛埃教堂(Churches of Chiloé)是拉丁美洲独特的木结构宗教建筑中的典范,是起源于17到18世纪,19世纪由圣方济修会发扬光大并延续至今的徒步传教行为的一种衍生物。这些木制建筑和周围景致、自然环境组合在一起,成为完美、和谐的统一体。
由于只有400年的殖民历史,这里传统建筑的历史当然不可能象欧洲的历史建筑那样年代久远,但是在智利人眼中,这些木制教堂是智利建筑发展史的开始,也代表了这个国家现代历史的早期文明。
奇洛埃教堂由三部分组成:圣墓教堂、骷髅地教堂和寻获圣架教堂。奇洛埃教堂外观像一个十字架,教堂内的小教堂实际上只是整座建筑的大殿:和罗马的万神殿一样呈环形,只能通过圣墓上方的圆顶采光。Iglesia De Achao 就是这种风格的教堂。
维罗纳城(City of Verona)始建于基督纪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时在斯卡利哲王国统治下曾达到鼎盛时期,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曾经属于威尼斯公国的一部分。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是座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市区规划整齐,有许多的名胜古迹,不同时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维罗纳著名石雕狮门(Porta Leoni)高约20米,宽8米,据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迹。原来叫什么名字已经不清楚了,现在的名字源于一座绘有狮子壁画的古罗马墓葬。它的旁边现代街道地面之下是一处古罗马遗址。朱丽叶之家(Casa di Giulietta)。Ponte Pietra桥长92.80米,宽7.2米,有5个拱形孔的大理石桥。是罗马时期的拱形桥。
维罗纳圆形剧场(Arena di Verona)是意大利第三大圆形竞技场(仅次于罗马斗兽场和卡普阿圆形剧场(Anfiteatro Campano)),直至今日仍然发挥着她作为剧院的功用。剧场的立面原是由白色和粉色的石灰岩组成,但在1117年的地震中摧毁。现在的剧场分为上下两层,各72个拱门,观众席用石头砌成,从下往上阶梯状升高。
德文特河谷工业区(Derwent Valley Mills),它拥有18世纪至19世纪兴起的大量棉纺织工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影响力的工业景区。在克劳姆弗德有现代工厂的原型,这里是阿克莱的发明被第一次运用到工业生产规模中的地方。工厂的工人宿舍群和其他一些纺织厂仍然保存完好,见证了这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文特河谷工业区遗产由一条长24公里的,从北部的马特洛克巴斯的边缘,几乎绵延至南部的德比中心的连续路线组成。它包括四个工业定居点:克罗姆福德(Cromford),贝尔珀(Belper),米尔福德(Milford Derbyshire)和达利修道院(Darley Abbey)。四个主要工业住区被德文特河水连接在一起,由德文特河水域提供的电力来驱动的棉纺厂。
提沃利城的伊斯特别墅(Villa d'Este, Tivoli)建于16世纪,这里原是一个修道院。伊斯特别墅建造之时恰逢意大利式园林的全盛时期,它的设计构思可说是欧洲花园发展的早期模型。伊斯特别墅包括喷泉、水池和道路等在内的石作、经过修剪的植物和与石作结合的水组成了当时园林建造的基本要素。
伊斯特别墅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别墅主建筑物在高地边缘,后面的园林则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并被分作八层,每两层间落差达到50米。在贯穿全园的主轴以及分布左右的次轴上,遍布高大的植物、错落有致的花坛和各式喷泉。提沃利城的哈德良别墅(Hadrian's Villa)
伊斯特别墅就是一个喷泉流水的世界。在伊斯特别墅,有大大小小500多处喷泉,其中包括十多处大型喷泉。在伊斯特别墅,水就是这里的灵魂。除去大大小小的喷泉外,各式水道遍布全园,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给意大利炎热的夏天带来难得的清凉。
澳门历史城区(Historic Centre of Macao)是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
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1488年。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于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遗址。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此墙因类似中国传统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利物浦海上商城(Liverpool – Maritime Mercantile City)分为6个区,见证了18世纪至19世纪世界主要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利物浦在英联邦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运送大量人口的主要港口,利物浦是现代船舶技术、运输系统和港口管理发展的先驱。这些遗产以大量重要的商业、民用和公用建筑而著称,包括圣乔治高原。
该市在1715年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包围式湿船坞(旧船坞)。在利物浦最有名的船坞是阿尔伯特船坞(Albert Dock),建于1846年,是英国最大的一级登录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码头之一。市中心的北面是斯坦利船坞(Stanley Dock),拥有斯坦利船坞烟草仓库,在1901年兴建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建筑,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砌建筑。
利物浦最有名的地点是码头顶,以三大建筑物著称:皇家利物浦大厦(Royal Liver Building)、丘纳德大厦(Cunard Building)和利物浦港务大厦(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把“利物浦海上商城”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利物浦市计划在城市中心北部的历史船坞区进行大规模重新开发。
皮通山保护区(Pitons Management Area)面积为2909公顷。附近的两座火山栓,分别为大皮通山(Gros Piton)和小皮通山(Petit Piton)。延绵的山峰和山脊连接,一直延伸到海面。火山群包括一个地热带,那里温泉密布,硫磺色的烟雾缭绕。珊瑚暗礁覆盖了几乎60%的海面。
圣卢西亚是座火山岛,最早居民为印第安人。国土面积为616平方公里。1639年英国人入侵该岛。1651年法国人占领该岛。以后英、法长期在此争夺。1814年根据《巴黎和约》正式将该岛划为英国殖民地。1979年2月22日宣布独立,为英联邦成员国。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
居民大多居住在沿海和河谷地带,岛上的苏弗里耶尔火山(Soufriere),包括18座岩溶丘和7个火山口,是世界上唯一能够驱车进去观看火山口的火山。大皮通山和小皮通山是苏弗里耶尔火山上两个最高的山峰,也被称为两座火山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