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喜欢这个小玩意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京杭大运河(The Grand Canal)从公元前486年始凿,全长约1797公里,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被称为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是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沙赫里索克塔(Shahr-i Sokhta)意为“焚毁之城”,为大型青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与吉罗夫特文化息息相关。沙赫里索克塔建造于公元前3200年,目前仅遗留了土坯古城和大量的考古发现,代表着伊朗东部复杂社会群体的出现。被认为是伊朗迄今最早的城市,与苏美尔文明属同一时期。该城市的历史名称无从考证,因曾两次毁于火灾得名焚城。
在公元前1800年这里人口众多,分为几大不同的区域,包括居住区、工业区、墓地等,由于水源和天气的变化最终使得城市在第2千年被遗弃。大量深埋于地下的物品被挖掘出土,由于气候干燥,一直保存完好,使得这片区域成为研究公元前三千年社会群体的最理想之地。
焚城于1967年被意大利人发现并开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有人类第一个人造眼球和一个做过开颅手术的颅骨;部分精美陶器,其中一件陶器上绘制有5个不同图案的岩羊,组成一只岩羊的一个完整跳跃动作;还出土了一个15子游戏盘、两枚玉石骰子、一把10公分长(精确到半毫米)的尺子以及大量用于引水的陶制管道和陶制器皿。
印加路网(Qhapaq Ñan, Andean Road System)由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同申报。遗产项目共计包括149个遗产点,其中在阿根廷境内共有14处遗产点,在玻利维亚境内共有4处遗产点,在智利境内共有34处遗产点,在哥伦比亚境内有9处遗产点,在厄瓜多尔境内共有28处遗产点,在秘鲁境内共有60处遗产点。
印加路网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部分路网是由先于印加帝国的文明建造的,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这坐落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间的纪念碑式的道路可宽达20米,连接着人口稠密地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和矿场,同时还有印加人心目中的神圣的空间。Parinacota小村
迪奎斯三角洲石球以及前哥伦比亚人酋长居住地(Precolumbian Chiefdom Settlements with Stone Spheres of the Diquís)包括四处遗产点,被认为是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独一无二的例证。这一文化遗产由人工建成的土丘、已铺筑的地区、墓地遗址,以及不可思议的哥斯达黎加巨型石球组成。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发现了约200个好似人工雕饰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两米以上,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有一处石球群多达45枚,另两处分别有15枚和17枚,有的排列成直线,有的略成弧线,无一定规则。莫埃拉基大圆石
巴蒂尔,橄榄与葡萄酒之地——南耶路撒冷文化景观(Palestine: Land of Olives and Vines – Cultural Landscape of Southern Jerusalem, Battir)有两千年的农业历史、古老梯田、罗马水道、古墓遗迹。其中梯田的一部分栽植了市场花卉以贩卖;另一部份则是种植了葡萄藤与橄榄树。梯田灌溉的系统则是由地下资源供应,长久以来村民们彼此共享。
在以色列种族隔离政策的威胁下,该地区面临以色列兴建隔离墙的计划之危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这面墙将可能使农夫们与数个世纪以来辛勤耕耘的田地就此隔绝。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还是正式将巴地尔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濒危的世界遗产名单。
奥卡万戈三角洲(Okavango Delta)别名为“奥卡万戈沼泽”,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大部分水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而流失。每年大约有11立方千米的水灌溉1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多余的水会流入恩加米湖。该地区曾经是马卡迪卡迪湖的一部分,该湖泊在全新世早期几乎全部干涸。
奥卡万戈河被人们描述为“永远找不到海洋的河”,它位于卡拉哈里沙漠北部边缘地区的一块独一无二的绿洲上。来自安哥拉高地的雨水汇集形成汹涌的洪流,由奥卡万戈河流经喀哈拉里沙漠后,携带着横越纳米比亚,最终倾入三角洲。它们四处流散,在两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形成数以万计的水道和泻湖。
南汉山城(Namhansanseong)原是2000多年前高句丽时期的土城,经多年的翻修加固,终于在朝鲜时代光海君(1621年间)得以最终建成。整个城郭周边高而险,中间则低平易守。城分为内外城,周长9.05公里,高3-7.5米,东西呈长方形状。有4个门及6个暗门,指挥官兵的守御将台设于城内高地。城内曾建有国王避难时的行宫及各种设施,但都未能保存下来。1636年,丙子胡乱时,仁祖李倧曾在此避难四十六日,因此南汉山城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址。
守御将台是为了监视敌人、观察周边情况而建造的2层木造建筑。它是南汉山城中建造的4座将台(为指挥军队而在高处砌造的建筑)中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建筑物。南汉山城的行宫在国家发生战争时替代都城作为避难地使用。与其他行宫不同,这里拥有处理国家事务的各种设施,并设有宗庙和社稷场所。这里作为可以窥察朝鲜时代行宫制度的遗址,具有极高的价值。
汉密吉伊坦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Mount Hamiguitan Range Wildlife Sanctuary)建立于2003年,占地3834公顷,高于海平面75至1637米,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了天然的生存环境。保护区的不同高度适宜不同动植物的生存,因而在这里可以发现一系列濒临灭绝的、地方性的和罕见的动植物。
据统计保护区的山地林拥有462种植物、龙脑香科森林338种、苔藓森林246种等,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理想场所。目前保护区内已认定的濒危脊椎动物11种,此外,还栖息有5种濒临灭绝动物、27种罕见动物、44种地方动物和59种重要经济物种。
波弗蒂角纪念土冢(Monumental Earthworks of Poverty Point)由五座土冢、六个同轴半椭圆的山脊(外径超过804米,其中一个属北美最大的土垒之列)和一个中央广场组成,占地面积910英亩,被誉为北美上古时期最大的仪式场地和土垒。是存在于数千年前的史前狩猎-采集社会的宏伟遗迹。这一人造景观在当时堪称地球上规模最庞大、建造最精巧的建筑;这种特殊形式的建筑群是任何其他地方都还未曾复制过的。
波弗蒂角纪念土冢并不是一次性建成的,用了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建成,建造的用途尚不明确,可能作为居住场所、贸易中心或者宗教仪式场所使用。有文献认为纪念土冢是公元前3700年至公元前3100年作为猎人和渔夫的居住之地和宗教仪式场使用。这一历史遗迹可以说是北美土垒建筑的杰出代表,至少在2000年内未被超越过。波弗蒂角纪念土冢街景提示:可以一直走到土冢顶上。卡俄基亚土墩群、蛇冢
吉达古城—通向麦加之门(Historic Jeddah, the Gate to Makkah)遗址位于红海东岸,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印度洋贸易之路将货物输往麦加的重要港口,同时还是穆斯林经海路赴麦加朝圣的必经之路。贸易与朝圣的双重作用使古城发展成为一座繁荣的多文化中心。风格独特的建筑包括19世纪晚期,商界名流借鉴红海海岸珊瑚建筑传统建造的塔式房屋,反映了贸易之路带来的影响和工艺风格。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里是红海地区的贸易中心,林林总总的小商铺、传统的白石灰石墙壁和凸出的木结构窗棂建筑群构成吉达老城的独特景观。吉达古城的楼房一般为三、四层高、平顶,正门上部呈拱形或者尖拱形。门户则用木材制成,上面雕有沙特传统图案;建筑物外墙绝大部分涂成白色。
这些楼房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有的窗户和阳台都用以木条拼成的屏风遮挡,没有玻璃。木拼图形随主人的经济状况而定,或繁或简。这种窗户既通风又遮光,又能保护主人的隐私;房屋的主人,特别是女主人可以自由地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而不必担心被外面的人看到。为了保护吉达地区这些独有的建筑物,沙特政府规定任何人不许私自拆毁,即使产权属于私人,并定期拨款分批进行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