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收录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插图高级,而且全部链接到卫星影像甚至高清街景,如同身临其境。
首夫托拉基斯基的卫星使用说明。 如果你也喜欢玩卫星,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咱们不是土豪也能嗨嗨皮皮环游世界!
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为伊朗第二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多次成为王朝的首都。伊斯法罕皇家广场(Naghsh-i Jahan Square)建于1616年,长500米,宽150米。广场四周拱廊环绕,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雄伟的大门,分别是皇家清真寺大门,圣路得富拉清真寺大门,阿里加普宫大门和加萨里亚市场大门。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是全世界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1979年,伊斯法罕皇家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广场中保存了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伊斯法罕的聚礼清真寺
伊斯法罕的聚礼清真寺(Masjed-e Jāmé of Isfahan)又称礼拜五清真寺,是伊朗现存此类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也是其后整个中亚地区清真寺设计的原型。该清真寺建筑群占地20000多平方米,也是第一座在萨珊王宫的四庭院布局格式上按照伊斯兰宗教建筑需要调整建设的伊斯兰建筑。其双层带肋圆顶是建筑上的一个创新,为整个地区的建筑设计带来灵感。
聚礼清真寺由四座不同时代的宗教建筑,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历史内涵的清真寺复合体。从东面入口进入庭院,西面建筑的伊万门有着萨法维风格的装饰,上面可以看到完美符合几何造型的马赛克图案;南面建筑的伊万门则有蒙古特色的马赛克花纹以及棱角分明的装饰线条;北面的伊万门则是典型的塞尔柱克风格,后面祈祷大厅内的石柱、穹顶和蜂窝状藻井均由泥砖建成,非常朴素。伊斯法罕
北加莱海峡采矿盆地(Nord-Pas de Calais Mining Basin)在超过120000公顷的遗址内有109个独立组成部分,包括矿井(最早的一个建于1850年)及升降设施、渣堆(有些占地达90多公顷,高140多米)、煤矿运输设施、火车站、工人房产及采矿村庄。从18世纪初直到上世纪90年代,加来海峡大区就一直是法国煤矿工业重镇。18世纪至20世纪的三百年中,北部-加来海峡的景观受到了煤矿开采的显著影响。
这一景观长达120公里,这些矿山所处的位置是自然生态系统极为丰富的地方,过去它们代表着负面象征,但今天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作用。当地依然努力挣扎于从过去30年间的采煤危机中恢复过来。他们希望这一头衔能帮助这些矿渣堆以及当地采石坑、火车站、工人住所以及矿村成为旅游名胜,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逛一逛这个宁静的小镇
采珠业:岛屿经济的见证(Pearling, Testimony of an Island Economy)包括穆哈拉格(Murharraq)市的17座建筑、三座海上珍珠繁殖场、部分海岸地带以及穆哈拉格岛南端的卡拉布马希尔(Qal’at Bu Mahir)要塞——过去采珠人的船就是从这里出发前往珍珠繁殖场的。列入遗产的城市建筑包括富商的住所、商店、仓库和一座清真寺。
作为采珠业文化传统的代表以及阿拉伯海湾一度最主要经济活动(从公元2世纪直到1930年代日本开发了珍珠养殖业)所创造财富的象征,巴林采珠业遗产地是此类遗产中最后一个保护完整的遗址。这也是海洋资源的利用传统以及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一个出色例证,并以此构成了这一岛屿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特征。
在发现石油之前,巴林的采珠业十分发达,最盛时拥有采珠船1500艘。在上世纪早期,海湾地区约有4万人从事珍珠采集,其中至少有一半是巴林人。然而,辉煌只属于过去,挽救不了今日采珠业的没落。巴林政府目前正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包括出台禁止进口与出售养殖珠的法令,来保护和发展传统的采珠业,不过收效不大。
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及其乔拉(Ancient City of Tauric Chersonese and its Chora)是古代城邦民主土地的最杰出代表,也反映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社会组织、文化和历史。于公元前5世纪由多利安人(Dorian Greeks)建立的城市,目前由6大部分组成,既有城市遗留的遗迹,也有广阔的农业用地,被分为上百个长方形的空间。这个备受关注的世纪遗产因几座公共建筑而别具特色。大教堂1891年被祝圣,1894年完全建成。教堂二战期间被毁,直到1990年代才开始重建。
此外,还有几座住宅、基督教名胜、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定居点、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塔楼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以及保留极其完好的葡萄园种植景观等。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古城中大面积的葡萄园所出产的葡萄曾经一度兴盛并且出口,为黑海地区最知名的葡萄产区,出口至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和黑海的北部地区,直至15世纪。